English

雪松三株化身亿万

1999-11-1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施康强(著名翻译家) 我有话说

南京的绿化名闻全国。在城北沿着任何一条东西向的马路往东走,抬头即见钟山屹立天际,郁郁葱葱。城里的街道遍植法国梧桐和雪松。中山路、长江路的梧桐枝繁叶茂,盛夏织出满街浓荫;北京东路上的雪松亭亭如盖,经霜不凋。

沿湖南路东行,将近玄武湖时,在中央路转角有一小片绿地,一座大楼。此处不以绿化闻名,但在楼内有三株雪松,化身亿万,在无数人的书架上和心里营造了一片绿荫。

我说的是一家出版社和它出版的书。南京的市树是雪松,译林出版社印在每本书和每期杂志上的标记是三株雪松。

译林社作为从一份杂志起家的地方出版社,10年内异军突起,在外国文学翻译出版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,创出名牌。他们人数不多,但出书的品种之多和质量之高,已不遑多让龙头老大人民文学出版社和老资格的上海译文出版社。几部大书,都让译林拔了头筹。《尤利西斯》是译林版出在人文版之前。《追忆似水年华》和《蒙田随笔全集》是译林独家出品。除了这几项有开创性的大工程,几套外国文学译丛也成绩斐然。对于此一成功的个案,业内人士和专家想必靖一套分析。我作为译者和读者,与译林社的领导、编辑和其他部门时有接触,亦愿谈一点看法。

众多作者和译者看好、看重、看中译林,我想至少有如下原因。

出版业是个特殊的行业。在别的行业,企业家只要有经济头脑,能抓住商机,大概就能成功。成功的出版家除了经济头脑,还需要文化关注和文化品位,他应该是儒商。译林的前任和现任领导都是很精明的企业家,同时也是文化人。他们懂外语、会写文章,作者、译者们容易与他们沟通、交流,视他们为同道,因此也乐于效力。强将手下无弱兵。译林的编辑无不精通外文,有的自己就是翻译家和评论家,对翻译这个行当的甘苦深有体会。他们认真,对照原文审读译文;他们重视译文的质量,不凭个人喜好横加挑剔;他们知道哪本书最好请哪一位译,以期达到最佳效果,他们成为译者的朋友乃至知音,工作自然好做了。

译林的发行部门效率高。一本译作如在译林出版,其发行量往往超过别家出版的同书译本,译林开的稿费不算高,但是结算与寄出很及时,商业信誉佳。

李景端先生20年前创办了《译林》杂志,10年前创建了译林出版社。杂志和出版社取得的业绩,当然与他这位带头人的胆识分不开。如果说第一代领导人成绩斐然,以章祖德先生为首的第二代领导人继续向上攀升,不断开拓新局面,同样引人瞩目。《译林》杂志继续以发表通俗性的畅销作品为主,也留出篇幅刊登文学评论和展开翻译讨论,在提高自身品位的同时也提高了读者的品位。图书出版方面,精装本外国古典文学名著译丛采用统一黑色封面,在各家书店的书架上齐簇簇占了好几行,布下壮观的阵势。章先生富有创新意识,这体现在他率先购买版权,主持出版了现代和当代外国文学名著丛书。同时他又“不薄今人爱古人”。两年前,我听他说起想出一套“外国史诗丛书”。这是功在文化积累的好事,我虽乐观其成,但觉得译者难找,销路更难说,因此私下有点怀疑。最近看到广告,这套书也开始出版了。

译林出版社只有三十多个人,人少能量大,效率高,效益好,有业内人士曾誉之为中国出版业的瑞士。不妨引伸这个比喻:瑞士多森林,“译林人”好比是出版业的种树人、护林人。雪松三株,今已成林。弱冠之年,方兴未艾。祝愿那个温馨的、有超前环保意识的标记永远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的一片绿荫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